今天是?? 西历
本页位置:主页 > 佛教经典 > 断绝欲望的根源

断绝欲望的根源

2015-07-30 21:08|居士林网整理 | www.www.cndghaowei.com | 阅读次数:[ ]

  断绝欲望的根源

  ◎赤根祥道仁波切

  森罗万象的世间事物全都起自一颗心。一切苦与乐,全由自己的心来决定。我们应该切断自己欲望的根源,努力去广结善缘。

  释尊曾经向弟子们再三解说缘起的道理:“诸位比丘啊!这个身既不是你们的,也不是别人的;那是由过去世的业所造成的,由过去世的业所思虑出来的,也是由过去世的业所感受出来的结晶。希望你们要明白这一点。”

  诸位比丘啊!凡是听过我的教理而变成圣贤的弟子,也最好要仔细思念缘起的道理。

  那就是说:因为有这个,所以才有那个;因为产生这个,所以才会产生那个。因为没有这个,所以才没有那个;因为这个消灭,所以都个才会消灭。

  总之,若想改变对方,先得改变自己才行。人生是由相依关系造成的,只要彼此互相尊重,自然两心相通,继而产生信赖关系;单方面的尊重,无补于事。

  只要清楚事物的道理,人生的苦自然会消失。

  反过来说,我们若不懂得缘起的道理,势必陷入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。为了改变对方,先得改变自己;自己先要舍弃拘泥的心态,改以慈悲心肠体谅对方,接近对方,人生就能用缘起连贯起来,对方也会产生慈悲心来接受。

  释尊跟弟子们说得很明白:“诸位比丘啊!我想现在跟你们谈谈有关缘起的道理。你们要好好听着,好好想着,那么,我现在就说啦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缘起是什么?因为无明而产生行,因为行而产生识,因为识而产生名色,因为名色而产生六处,因为六处而产生触,因为触而产生受,因为受而产生爱,因为爱而产生取,因为取而产生有,因为有而产生生,因为生而产生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忧和恼。诸如这些全因苦的聚集而引起的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这是因缘而引起的。”

  释尊对于缘起的相反现象——灭的问题也加以解说:“诸位比丘啊!我们要迅速离开无明。由于消灭无明才使行消灭;由于消灭行,识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识,名色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名色,六处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六处,触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触,受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受,爱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爱,取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取,有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有,生才会消灭;由于消灭生,老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忧和恼才会消灭。诸如这些全都由于苦的聚集才会消灭。”

  释尊所说的无明,系指我们不明白缘起道理的状态;若明白缘起的道理,就能脱离无明,而步向光明的人生。这说是《阿含经》的根本精神。

  换句话说,若想早日脱离无明的黑暗,就要懂得缘起的道理,那就是理解四谛、八正道,而后力求精进。苦的人生,乃是在灿烂的人生里,改头换面出现的,起因于自己的心态已经改变。

  任何生物都潜伏有老与死的因素

  不论多么健康的人,也一定有老与死的一天。所以,有生之年,就要把握时机,努力不懈。

  人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,如从哲学的观点来研究缘起的道理,似乎不易了解,幸蒙释尊很浅显地从老与死的现象,来解说人生的无常。任何人都会有老态龙钟的一天,接着,都会遇到死亡的时刻,此乃莫可争辩的事实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老死是什么呢?凡有生命者都有衰老、腐朽、脱发、产生皱纹、年龄增大、诸根摇动的现象,这叫做老呀。

  “凡有生命者都有性命终止、气息继绝、身躯破碎、弃尸于地上,这叫作死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诸如此种老与死的现象,叫做老死也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生又是什么呢?凡有生命者都有出生,身体各部分会成长,手脚俱全,这叫作生也。”

  人自出生、成长、生男育女,以至老与死,不论如何拒绝或百般不愿,也是身不由己,因为这种自然的缘起道理,是无法否定的。老死的原因在于生,生死在于一瞬间。生存是多么美好!但是一直迷溺于生,就会有苦了。要能活得圆满快乐,也能承受老死的自然来临。

  若让欲望的火焰继续燃烧,必会使心力枯竭

  即使事事如愿以偿,欲望也不会满足。倘若不竭力缩小欲望的火焰,终有一天会惹火烧身。

  有关存在的现象,释尊把它分成三类,第一类是以心为主的欲望世界,我们要尽量控制它,勿让欲火燃烧,否则会如飞蛾扑火般地自取灭亡,故要特别慎重。第二类是物质世界,包围在我们身边的物质不能永远存在,显然是无常的性质,所以,我们应该要具有不受拘束的智慧。第三类是抽象世界,它无影无踪,虚无飘缈,故不要任意幻想或滥用虚无的影子,免得自寻苦恼,切记切记!

  目前,我们特别感到苦恼的就是处在这种物质万能、金钱第一的时代,让人一天到晚疲于奔命,家中堆满家具与形式不同的装饰品,人们只能生活在极有限的空间里。尽管如此,大家还要抢着看广告,到处买这个买那个,欲望永无止境,苦不堪言!

  释尊说,因为“有”(存在)的原因,才会有“生”。

  再者,诸位比丘啊!什么是有(存在)呢?这方面有三种存在,那就是,

  欲界——欲望世界的存在;

  色界——物质世界的存在;

  无色界——抽象世界的存在。

  诸位比丘啊!这些叫作有也。

  只有远离“我欲”与“物欲”的世界,才能开拓心胸,容纳释尊的世界。

  与其终身为欲望疲于奔命,倒不如为那些不幸的人们服务,即使服务有限,也算助人为乐。唯有肯放弃自己的享受而乐意为别人服务,才是出类拔萃的圣人。

  切勿自以为是,也应该环顾一下环境周围

  许多人以为自己的事,只有自己最清楚。其实,这是固执已见,刚愎自用。理应以轻松的心情,环顾四周,才会客观正确。释尊分析何以在此有“有”(存在)呢。原来其中有“取”、“执着”的缘故。诸位比丘啊!什么是取着(取)呢?这方面有四种取着:对欲的取着,对见(所见)的取着,对戒(戒禁)的取着;对我的取着。诸位比丘啊!这叫作取也。

  我们在生活上始终做自己的俘虏,也做“我”这个定义的俘虏,甚至做自己的观念的俘虏,从头到尾自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,坐井观天。

  有人说,自己的事,自己最清楚。实际上,自己最不明白,完全被主见所俘虏,这样的人生那会开朗呢?

  在沙漠中行走,人人想喝水,那种剧烈的喝水欲望,不能不稍加压抑。儿童到百货店的玩具摊,哭着想买这个又想买那个,大人也同样有欲望。凡不能制止欲望的人,终究不能脱离人生的苦海的。

  关于爱的内涵,释尊的解说是这样的:众生所以会有执着之心,完全是欲望(渴爱)引起的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爱(渴爱)是什么呢?这里有六种渴爱:

  “对物的渴爱;对声的渴爱;对香的渴爱;对味的渴爱;对感触的渴爱;对法的渴爱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这叫作爱也。”

  爱就是指渴爱,它跟基督教所说的爱不同。所说的爱,就如横渡沙漠,连续数天的长途跋涉,找不到水源,喉头发干,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而非常想喝水的欲望。平时难得有如此剧烈的欲望,在理论上说,这是难以压抑的。全身虚脱,不饮水就活不下去的状态,好不痛苦!那是由于我们的体内含有某种持续追求的欲望,如让这种欲火烧燃,苦楚必然会控制全身。

  任何人对物都有极想要的欲望。内心里对声音、对香气、对气味、对感触,甚至对法也有一种忍不住要追求的欲望。倘若让这种欲望笼罩全身,或控制自己,就会苦不堪言。释尊分析的人生,正是如此。

  环顾四周,只见人人大声疾呼,我要这个……我要那个……渴求物质的群众,到处蠕动,若能喊出相反的话,我不要这个……我不要那个……那么他们内心的幸福就会沸腾起来。

  人类受制于六种感觉

  人人都有追求美食的欲望,而这种欲望会藉着舌头感受出来,透过人类的六种感觉,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欲望,不会让它任意沸腾才对。

  释尊观察人类为何会发生欲望(渴爱),结果他说是因为有受(感觉作用)的缘故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什么叫做受(感觉)呢?这方面有六种感觉:

  “由于眼睛接触而产生的感觉;由于耳朵接触而产生的感觉;由于鼻孔接触而产生的感觉;由于舌头接触而产生的感觉;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感觉;由于意识接触而产生的感觉。

  “诸位比丘啊!这些叫作受也。”

  我们虽然通过释尊所说的受(感觉作用),跟我欲与物欲连接,但不能被物欲——我欲引入歧途。应该把温暖的心投向周围的人,期使大家过着充满慈悲的人生,这是佛教徒应有的自觉。

  凡是懂得冥想的人,才会有深厚的人情味。一天到晚喊忙呀!忙呀!这些人无异于心死,世上绝无心死而仍然会幸福的人。奉劝诸位不妨静下心来冥想一番。

  摘自《中外佛教大师演讲录》
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中华佛光文化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图片新闻

推荐阅读

热门点击